造成亲子问题的前“因”后“果”
造成亲子问题的前“因”后“果”
文|刘平易(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、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。文章发表在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《现代教育报》《北京晚报》《北京青年报》《中华家教》《家教指南》《家庭教育》等多家教育媒体作者。)
亲子关系是天下最亲近的关系,是血浓于水的关系。但是,也正是这世间最亲近的关系,却经常会出现问题,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不理解而离家出走;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恼羞成怒;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唠叨而恶语相向;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的不争气而无心工作;有的孩子因为亲子矛盾放弃了自己的学业;有的父母因为亲子关系紧张而束手无策;有的孩子甚至因为父母的原因选择了死亡;有的父母也因为孩子的叛逆而走上不归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,就好比是激流中的漩涡一样,让深陷其中的人不能自拔。
为何这么亲密的关系,却这么“弱不经风”,这么容易受到干扰,从而出现一些问题呢?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”,种下什么样的种子,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,不管果实的味道如何,你都要自己品尝它的酸甜苦辣。
有人说:“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”;还有人说:“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”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观念、教养态度、教养目的和教养方式,决定了亲子关系的优和劣,好与坏,也就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一、父母教子太任性,埋下隐患尝苦果
16岁的小波是一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,因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,不仅没有机会考大学,而且连高中都没有读完,父母又不愿意让这唯一的儿子辍学在家,或是外出打工,担心孩子还小到外面受苦、受累。于是,把儿子送进了技术学校,指望它能够学点技术,将来也好混口饭吃。
可是,小波并没有把这次上学的机会看的那么重要,在学校里,他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,再也不愿意固守在封闭的校园里,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,让他喘不过气来,在这之前养成的上网习惯又开始“死灰复燃”。开始的时候,只有在周六、周日的时候他才会走进网吧,通宵达旦的上网打游戏,到了后来,周六、日已经不能满足他打网游的欲望,每天晚上下了晚自习,他都会跳墙外出上网。
有一次,上了一晚上网的小波在没有钱的情况下,不得不离开电脑屏幕,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到了离学校30多公里的家中,下车后给妈妈要了50块钱付了车费,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倒头便睡。
第二天小波醒来已经是上午10多钟了,起床后就跟正在拖地的妈妈要钱:“给我点钱”小波没有好气的对妈妈说。
“怎么又要钱啊,昨天给了你50的车费,今天又要钱,干什么去啊?”妈妈也有点不耐烦的说道。
“你管我干嘛,给我钱就是了。”小波回应。
“没钱!”妈妈生气的扔出来两个字。
“你到底给不给啊?”小波。
“不给,没钱给你什么啊?”妈妈依然弯着腰打扫卫生。
可是,被妈妈拒绝的小波并没有善罢甘休,而是,冲着妈妈就踹了一脚,这一脚把50多岁的妈妈踹倒在地,小波却扬长而去。
小波的父母是老来得子,对儿子百般宠爱,儿子提出来的要求,都会想方设法的满足。特别是父亲,儿子不愿意起床,他就会把早餐给儿子端到床边,然后一口一口的喂。
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,每一位父母都会全身心的爱自己的孩子。可是,有的父母却因为自己的爱而引发了亲子问题,因为爱而最终伤害了孩子。爱要有度,要有节,要有方法,更要讲究原则,爱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,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接受到爱的信息,而不是一味的溺爱。
二、外显的物质富足,内隐的心理荒芜
今天的孩子在物质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富足,衣食住行不再是停留在有的层面上,而是要精益求精。不少父母自己都舍不得吃,舍得不穿,也要节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。
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把心思用在学习上,采取物质奖赏的方法,来唤醒孩子的学习欲望。比如:只要能考一个好的成绩,就给孩子买名牌衣服,给孩子买高档手机,甚至还给孩子买一些高档的游戏机之类的。有多少孩子就在这种物质富足的生活中,不断地扩张自己的欲望,从而不再满足于现状,最终铤而走险。
小永读初二,学习成绩虽然不理想,但是,在家中却是一名懂事的孩子,深得妈妈的喜欢,因为家境比较殷实,加上小永父母工作的原因,无暇顾及孩子,就连平时吃饭也都是给孩子钱,让他在外面吃。所以,父母害怕孩子受罪,经常会给他一些零花钱,也不问钱花在了什么地方,干什么用了,只要小永伸手要,父母就会给,要多少给多少。父母错误的认知,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,就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偿。
因为小永平时钱来的容易,花起来也大手大脚,所以,周围经常会聚集一些小朋友。有一次,妈妈在单位正在上班,警务区的几位工作人员找到了她。
“这是你儿子吗?”工作人员问道。
她看到了自己的儿子,回答说:“是的,是的,他怎么了?”
“你先看看这段视频吧。”工作人员打开了手机,视频中是一名稍大一点的孩子正在对一名小学生进行拳打脚踢,一边打一边说:“有没有钱,真的没有钱,要是说假话,看我怎么收拾你。”这个打人者正是小永。确认了之后,警务人员把孩子又带走了,说还要进行调查,让小永的父母到警务区协助调查。
其实,这已经不是效用第一次进警务区了,在这之前因为打架和威胁年龄小的同学要钱,被警务区带进去三次了,这是第四次走进警务区了,如果这次警务区没有找到小永的父母,他们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。
物质的满足永远代替不了精神的需求,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有父母情感的呵护,需要有父母的陪伴,亲子互动是用金钱代替不了的。一味的物质给予,只能助长孩子心灵的空虚,父母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时间,陪伴孩子的成长,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,让他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能量。
三、重分数一遮百丑,无责任一无是处
只要你好好学习,什么都不用你管,有爸爸妈妈呢。这是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的一句话,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,把所有的时间都让给孩子,只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考试的时候,考一个好的成绩回来。
小敏是初二的一名学生,爸爸因为工作原因,一年的时间有大部分是在国外度过的,小敏和妈妈两人在家。小敏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是前几名,妈妈从来不敢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,小敏回到家中,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,妈妈从来不让她做任何的家务活。
妈妈的观点就是只要学习好,什么都不是问题,考不了好的成绩,干其它的还有什么用啊。可是,正是因为这位妈妈错误的观点,造成了小敏独立能力差,没有责任心,最终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,都不去洗。小敏每次都是把换洗的衣服脱下来扔到洗衣机旁,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妈妈的,如果妈妈不给洗,衣服就会一直在那里摆着,包括自己的内衣、内裤。
小敏的妈妈发现这样下去已经不行了,都上初二了,如果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洗,那怎么能行呢?于是,就对女儿说:“小敏,以后自己的衣服自己学着洗,可以吗?”
小敏愣住了说:“妈妈,一直都是你在给我洗,怎么又让我自己洗衣服呢,我才不洗呢。”
“这样你看行吗?外衣我给你洗,内衣你自己洗行吗?”妈妈用商量的口气问。
“不行,你要是不给我洗,我就去超市买一次性的来穿,反正我是不洗。”女儿好像很生气地说。
最后,小敏郑重其事的对妈妈说:“以后你做好你的事,我做好我的事,咱们谁也别管谁。”
妈妈问“那什么是妈妈的事,什么是你的事呢?”
女儿回答:“洗衣服、做饭就是你的事,学习是我的事,你洗好衣服,做好饭,我给你考一个好的成绩,这就是我的事。”
只重视分数,而忽略了让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,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捡了芝麻,丢了一个大西瓜。学习只不过是一个人能力范畴中的一个点而已,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只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大学,而是要提升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和应对生活的能力。
如果只简单的让孩子去学习,考分数,而忽略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,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养方式最终会出问题的。其实,通过让孩子做家务活,不仅仅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,还能够训练孩子的思维和顺序感,知道先做什么、后做什么。并且通过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,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,这些能力对学习都能够起到一个有效的促进作用。
四、亲子关系很重要,沟通不畅问题出
只要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,一般都是因为沟通而造成的,如果在一个家庭环境里,彼此之间没有沟通或者是沟通少,往往会产生彼此的不理解。不要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天天在一起没有什么好沟通的,特别是亲子之间,作为父母总是高高在上,发号施令,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,不管这些事情是不是孩子愿意做的,有没有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。
小波是一名初三的男孩,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,但是,也就是这样一名学习优异的孩子,却出现了让父母都非常头疼的问题。电脑里存了大量的黄色图片,经常会熬夜,父母一直以为孩子是在学习,还担心孩子的身体受不了。可是,没有想到他竟然是在偷偷的看黄色图片。
孩子的行为让父母不能接受,于是,就把家中的网线给断了。这样过了一段时间,小波向父母提出来,要购买一台mp5,说是学习要用,父母一听是学习要用,二话不说就给孩子买了一台。好景不长,一次偶然的机会,孩子父亲再次发现mp5里面没有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东西,完全是黄色图片,这一次可把小波的父亲给惹火了。
父亲不由分说,一气之下砸碎了mp5,这让儿子非常恼火,父子两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,小波对于父亲的火冒三丈根本就不放在心上,并且恶狠狠地对父亲说:“你管我干嘛?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,你管得着吗?”
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,在小波小的时候,就很少在家,一直都是在部队,在小波上初二的时候才算是转业回到家中。可以说在小波成长的过程里面,父亲是缺位的,父子两人的情感链接是断了线的。没有陪伴就不会有管教,即便是管,孩子也不会听从,只会引发亲子冲突。
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沟通的基础之上的,父母要经常的和孩子进行交流,这种交流是站在平等的位置,而不是父母一言堂,认为孩子小只要听话就行。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,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,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。
也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知道彼此的内心需求,也只有当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之后,才能起到协助的作用,才能帮到孩子。
五、接纳情绪包伤口,用心倾听效果佳
孩子虽小,也有自己的伤痛,这些伤痛的来源大多是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,来自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
天真无邪,无忧无虑,什么事也没有,成人经常会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孩子。这只不过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而已,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,总会有一块独自疗伤的地带,当他们遇到不理解,委屈,伤痛的时候,会自己来舔舐伤口,以此来安慰自己,让自己得以成长。
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给自己预留这样的空间,他就会把来自外界的伤痛,转化成一种外显的行为,这些孩子又会被成人贴上标签“不听话”“坏孩子”“有攻击性”“好哭”。
不听话,是因为没有人倾听他们,是因为成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;坏孩子,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听从成人的指令,只是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;有攻击性的孩子,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承载了太多的伤痛,首先成为了被攻击者;好哭的孩子,是因为这些爱哭的孩子也需要发泄,他们选择了哭,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压力。
可是,成人却不能够理解他们,却看不懂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在传递一种什么信息。并且还会自以为是的,认为自己非常懂他们,按照自己的意愿照顾孩子,爱孩子。可是,孩子却接收不到父母的爱,有时父母的照顾却衍变成了一种伤害。
有的孩子在父母眼里会被认为是“问题孩子”,家长会采取一些列的措施,来纠正他们的“问题”。可是,家长的方式,只能起到让孩子害怕的作用,而起不到教育的效果。孩子内心虽然很害怕父母,眼睛里也会充满担心和不安,但是,他仍然会重复自己的“不良”行为。
其实,这些孩子需要的是倾听,需要有人能够理解他们。当这些孩子发出“不和谐”的信号时,不要着急去纠正和批评,父母要接纳他们的情绪,听听他们说些什么,虽然有时他们不能很好的表达,只要用足够的耐心倾听,就可以了。
当孩子哭的时候,不要去制止,不要喝斥,而是安抚和认可。认可孩子也是有不良情绪的,他们也需要把这份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。不要急于给孩子下判断,下定义,更不要做法官,判断孰是孰非,这些都是不接纳孩子情绪的一种表现,也是不认可孩子的做法,这种不认可和不接纳,只会让他变成愤怒的小孩。
拒绝、指责、谩骂、挖苦、讽刺、命令、嘲笑、打、置之不理、放任自流等等这些暴力、软暴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,这种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六、隔代教育有弊端,以身作则做表率
老人教育孩子,就好比他们爱孩子,他们也很想把孩子教育成人,也希望看着自己的晚辈能够出人头地,但是,当教育遇上爱的时候,往往就会出现偏差。也就是说,教育是理性的,爱却是感性的,老人爱孩子的程度,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力度。当然,老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建立在爱孩子的基础上的,所以,教育会给老人对孩子的爱让路。
这就是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,让老人带孩子并没有错,可是,老人对孩子的那份爱,有时却失去了原则,没有了底线,转变成了溺爱,这份溺爱,就偏离了教育的方向,让教育失去了效果。
同样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,父母处理起来,可能就比较严厉,目的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,从而会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,以达到教育的效果。比如孩子看电视,老人可能是得过且过,孩子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,愿意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;做父母的就会给孩子设定时间,到时间会提醒孩子,或者是告诫孩子该去干什么事情了,甚至还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。
类似的事情在日常的生活中比比皆是,这就是两代人教育观念的不同,爱的方式不同,都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有效的,认为自己才是真的爱孩子。
不要一味的指责老人,做出榜样,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。自己要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,抽出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搞一些活动,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,引导孩子学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中,逐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当孩子有了好的习惯以后,老人也就会修正自己的方法。指责只能让问题愈来愈严重,起不到任何的积极作用,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主动的去征求老人的建议,听听老人的想法,把孩子的优缺点拿出来经常和老人说一说,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案。
作为扮演子女和父母双重身份的年轻家长,孩子的第一监护人,要明确角色,尽到责任。两代人的教育观念虽然存有差异,但是,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三分热度,教育是一个需要陪伴的过程,而不是看到不顺眼的就批评指责,忙起来的时候就把孩子放给老人,自己不管不问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自己标准的现象时,反过来又会怪老人没有带好。只要自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,就会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,即便是遇到和老人观念不同时,也会耐心的去解释,以此得到老人的认可。
七、方法单一伤情感,出现裂痕难修复
小川是一位长相帅气的男孩,却不是父母或老师理想中的孩子和学生,经常惹是生非,打架斗殴,为此老师没少批评教育他,回到家中也是难免挨打受训。
其父亲是一位信奉“不打不成材”的严父,只要遇到问题就会对孩子拳脚相加。但是,小川并没有因为父亲的“打”而有所改变,反而是打架的次数越来越多。最终,学校开除了小川。面对被学校开除的儿子,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就是一顿暴打,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,之前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,夫妻间没少吵架。可是,每次其父亲都会振振有词说:“你还让不让我教育孩子了啊,你看你的儿子都成了什么样子了,不打能行吗?”。
有一次小川又犯错了,父亲打到失去理智的时候竟然拿起了剪刀使劲的扎向了孩子的屁股,顿时鲜血直流,母亲在拉扯的过程中也被扎在手背上。小川就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慢慢的长大,父亲上了年纪,想打也打不动了。对儿子说:“小川啊!你长大了,以后我再也不会打你了,今后只要你不做犯法的事,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,你不是喜欢开摩托车吗?我给你买辆车和别人做生意去吧”。
小川先去亲戚开的修车行学修车,每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。可是,在一次闲逛兜风的时候一不留神撞上了一辆小汽车,幸好没有生命危险,但是,摩托车却完全报废,他开始借朋友的车开,后来嫌麻烦,就由借车转向了偷车,最终和社会上的一些辍学在家的孩子组成了小帮派,专门帮人要钱、打架、抢劫,最终难逃法网,踉跄入狱被判七年徒刑,一个花季少年要面对冰冷的铁窗度过漫长的牢狱生活。
当小川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,如果父亲不是用打骂的方式对他,而是耐心的去了解事实真相,体会小川的内心感受,帮助小川解决问题,也许小川的命运会是另一种结局。如果父亲采用的方式不是置之不理,而是给孩子营造一份安全、温馨的家庭环境,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,父母能够及时的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,那么,小川也许会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孩子。
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,没有天生的犯罪因素,只是没有受到很好地教育和引导才会出现差错。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:“在我们所接触的人中,十分之九都是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成为好人和坏人的,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。”
八、情感交流很重要,家庭氛围有奇效
小新是中班的一名小男孩,当他与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,他就会采取捶打、抓脸、推搡等方式,攻击对方。有时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下,他也会去“找事”,致使别的孩子经常会受到他的攻击。
并且他说话很不清晰,也就是他的语言发展能力,并不符合他的实际年龄,他在表达一件事的时候,很难让人明白他在说什么。
有一次我问他:“你为什么要打别人呢?”
他回答道:“我妈妈就经常打我爸爸。”
孩子的回答听起来是笑话,但是,这也说明了问题的根源所在,他打人的行为完全是模仿了父母在家庭中的互动模式,也就是说,孩子的父母在家庭的环境里经常采用“打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,无形中就让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认知,认为打人是正常的。
他之所以去攻击别人,只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,想得到别人的关爱,可是,他的行为却让父母感到头疼,这让父母把焦点放在了孩子的行为上,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所想要的,以至于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,孩子所承受的痛苦也就越来越多。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是一份爱,是父母的关注,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家,一个能够让他感觉到安全的家,而不是呵斥和指责,打骂和惩罚。
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,不要把孩子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,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到爱的温暖,相信每一个孩子在爱的光环下,都会健康快乐的成长的。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,家庭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,家庭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,取决于父母之间的关系。
父母一定要修正在家庭中的互动模式,改变之前不良的夫妻关系,给孩子营造一份和谐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从内心中感到有安全感。平日里要多倾听孩子,不仅要听孩子说了什么,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,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孩子的需求,及时的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满足。
总之,孩子的成长有赖于家庭的和谐,父母的和睦以及父母所施与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合孩子健康的成长,好的家庭环境是树的根,父母和睦的关系就是阳光、水分和养料,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基石,只有亲子关系这一基石牢固了,孩子才会快乐、健康的成长。
(本文为作者原创,首发搜狐教育-家庭教育刘平易)
延伸阅读:
改变教育,从这里开始——校长传媒(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)
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
投稿邮箱:xiaozhangchuanmei@qq.com
点击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“微社区-教育圈”轻松交流